电子束熔融技术是一种3D打印技术,其利用电子束作为热源,用粉状、液状、丝状等材料逐层累积叠加而形成零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钴铬冠的3D打印研究较多,而尚未见到对纯钛冠的研究。已经进行了EBM3D打印纯钛单冠的口外研究,下面通过比较EBM与铸造法制作纯钛单冠口内适合性的大小,全面评价EBM制作纯钛单冠的精度,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纯钛是口腔固定修复体常用的材料之一,对于冠固定修复体,边缘适合性是其长久使用的重要因素,边缘间隙过大会导致继发龋、牙髓炎和牙周疾病的发生。外国学者Foster LV研究了临床上失败的142例固定桥,其实验结果表明导致修复体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继发龋,与之相联系的就是修复体的设计和结构。目前在临床上无法满足美国ADA协会所认为的理想的边缘间隙,而多采用被众多学者所认可的Mclean和Van Fraunhofer的研究结果,即固定修复体的最大边缘垂直间隙为120μm。除边缘适合性外,内部适合性也是评价修复体精度和寿命的重要因素。对于边缘间隙其越小越好,而对于内部间隙,粘接前过小的间隙则会导致较大的合面浮升,从而形成较大的边缘间隙。修复体的内部适合性通常采用Mou等的研究结果:内部间隙在200-300μm可在临床上被接受。EBM是一种修复体制作新技术,它能否用于临床需进行多方面的评估,适合性就是其中的关键指标之一,其影响因素包括材料的选择、冠的厚度、肩台类型、隙料厚度、不同种类的检查方法、轴面聚合度、加工工艺、印模质量以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
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电子束熔融制作纯钛冠的适合性研究,而较多见到选择性激光熔覆技术制作钴铬冠的临床研究,外国学者Katrin Quante等在口内研究了激光熔覆技术制作钴铬合金以及金合金的边缘及内部适合性,结果显示二者边缘和内部适合性无统计学差异。学者Zhuoli Huang在临床上评价了用选择性激光熔覆技术制作钴铬合金烤瓷冠的边缘及内部适合性,并与铸造法制作的钴铬合金烤瓷单冠进行了对比,其中SLM钴铬合金组的边缘间隙及轴面中央间隙、合面中央间隙分别为(75.6±32.6)μm、(127.3±45.8)μm、(309.8±106.6)μm,铸造组分别为(91.0±36.3)μm、(142.5±63.7)μm、(249.6±110.4)μm,数据显示选择性激光熔覆组钴铬合金烤瓷冠的边缘及轴面中央适合性更好,合面中央间隙较大。
电子束熔融与选择性激光熔覆均为3D打印技术,其对修复体适合性的影响主要在于成型设备及工艺,EBM以电子束作为热源,SLM以激光作为热源,二者形成的修复体的表面粗糙度也不同,进而适合性会有所差别。因此,提高EBM制作修复体的精度还需促进工艺的完善,如增加金属粉末之间的粘着力,降低表面张力,减少球化的发生,降低表面粗糙度等。
EBM纯钛单冠的边缘及内部适合性均符合临床要求,适合性较铸造稍差。但铸造法制作工序繁琐,常常会出现铸造缺陷,加上包埋料的影响导致修复体质量不高。电子束熔融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设备及制作工艺在不断提高,未来将会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金属成型新技术,因此它能否应用于临床还需进一步研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类似3D打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