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是否应该行三维CT重建,目前并无统一意见。有的学者通过MRI明确新鲜骨折诊断后,即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有学者只行胸腰椎CT平扫,但不三维重建。有学者把椎体三维重建作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前常规检查。事实上三维重建是数字技术的核心,在临床实践中,基于DICOM图像的三维重建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相比2D而言,三维重建更精确更敏感,临床优势明显。在椎体成形术中,三维重建一方面可以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精准测量,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掌握骨折的细节,尤其是骨皮质的完整与否,裂隙的具体位置等等,可指导术前选择穿刺路径,术中明确骨水泥注射部位,减少骨水泥渗漏。 范海涛等报道了利用计算机术前重建三维模型,辅助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优良临床疗效。一项随机对照实验表明通过数字医学软件制作患者病椎的三维模型,用数字医学技术将患者影像数据实体化,精确定位,标记手术穿刺点,穿刺深度和角度,从而优化修复方案,缩短手术时间。有研宄制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模型进行术前设计,临床证明个体化PVP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JianLit介绍了一种基于患者术前CT扫描数据的3D设计的新PVP方法,减少了传统PVP可能出现的穿刺相关并发症,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精准化手术操作的新思路。文中以一例患者为例阐述了这种新技术主要的技术流程。首先采集患者术前俯卧位病变椎体的薄扫CT图像,并将其导入至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在MIMICS中进行PVP模拟操作,并利用贴在患者背部正中的三个不透X线的定位片测量出穿刺需要的关键参数,包括:双侧皮肤手术实际穿刺点、双侧进针方向(外展角/头倾角)以及进针深度,而后在这些参数引导下利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精准PVP操作。这种术前数字化3D模型设计辅助精准PVP的新技术有如下优势:
- 可以在术前全面观察骨折椎体的形态从而进行个体化手术设计。
- 术前即可获得理想的穿刺相关参数,有利于提高穿刺精准度,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少术中射线暴露。
- 可减少手术时间,优化年轻医师对该手术的学习曲线。
对于重度压缩性骨折,椎体的变形情况非常明显,因此手术穿刺过程难度较大,手术时间延长,骨水泥渗漏的风险也会相应的增加。对于这部分患者,对其进行术前设计,而非单凭医师临床经验来确定手术方案,尤为显得有价值虚拟仿真手术可以演习手术的每一步骤,评价手术效果以获得最优的手术效果。报道显示,术前通过“仿真手术”,修正手术规划直至满意,指导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术中穿刺,可最大限度保证真实手术与“仿真手术”重合,大大提高了手术精确性及安全性,结果显示33例均穿刺精确。谢清华等也有通过计算机术前设计辅助椎体成形术治严重OVCFs患者45例(46个椎体)的临床报道。有学者利用单侧3-D经皮穿刺技术(unilateral 3-D percutaneous puncture technique)治疗 57 例节段的骨质疏松性重度压缩性骨折,疗效满意。